行会封号小议
行会一般会给行会成员一定的封号,对行会成员来说有个称心如意的封号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。
自辛亥革命以来,**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,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早已随着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灰飞烟灭……
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对封号知识进行一点粗浅的了解,也是对中国古代**、文化的一种尊重。
中国历朝历代封号相差很大,本文就一般的封号进行粗浅的探讨,不当之处,还请打家指点。
现在看到各行会中“义”字满天飞,那么“义”字在古代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?还有比“义”更高的封号吗?下面我们就一些常用作封号的字,进行一番研究:
“义”,古代对义字是非常崇敬的。所谓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“义”都成了君子小人的分界点。所谓舍生取义,生命可以不要,都要去保全“义”,可见,孟子把“义”抬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。对君王来说,“义”更不是一个可以奖赏的封号,因为,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,君王的手下大臣无论立下了多么巨大的功勋,对君王来说都是“忠”而不是“义”,所以封“义”者,古往今来,少之有少,千古以来,似乎只有关云长一人可受此封。太平天国的封号比较滥,但也只是在天京叛乱,韦氏伏诛之后,欲把石达开之“翼王”升格为“义王”,石达开坚辞不敢受。
“忠”,如果常看二十四史,则无论封号谥号这个字都比较常见,也许大家以为这个字比较一般,其实大谬不然,能被封“忠”者,必为君王的近臣,重臣,信臣。二十四史是什么?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。能在里面留一笔的人都不是凡品。即便如此封“忠”者,在每朝来说也屈指可数。封号是什么?皇帝可能每天对不同的人说出许多“忠诚体国”之语,可是定了封号后,就等于皇帝每天对所有人都夸这同一个人“忠诚体国”一样,这是一种什么力量?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,背负一个“万古忠义”的匾额,明知事不可为,还是冲进天京城勤王护驾,一个“忠”字,寄托了君王多少的信任。
“毅”一般来说会把这个字封给文臣,武将也有受此封者,一般来说这个是表彰坚定不移的做成大事者。有始有终之意。
“勇”一般是表彰武将的封号,有军功者可受此封。
其他还有很多,像“英”字也是一个重要的封号,例如太平天国的英王是陈玉成,洪秀全器重他应该在李秀成之上,同时,君主的庙号中也有此字者,例如明朝“土木之变”中,兵败被俘的明英宗,可见此字也非同小可。另外,“文”“武”两字也比较特殊,帝王的庙号中经常用到,如魏文帝,魏武帝,宋文宗,明武宗等等很多,皇后中也有用的例如孝庄文皇后,在大臣中用到这两个字,必是位极人臣功勋卓著者,在先秦,可能没这么讲究,因为子路就曾经问孔子说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。”诸侯的大臣都能封“文”。
现在就拿曾国藩来分析一下,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后,清廷违背诺言,没有封王,而是封的一等毅勇侯,曾国藩当时很不满意,但也不敢稍有表示,因为封号已经很清楚了,毅勇表彰曾国藩文人带兵,却取得了不世的武功,在文武两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但请注意,爵位中没有“忠”字,表明清廷此时还没有把曾国藩当成近臣信臣,对曾是有防备的。曾国藩功勋卓著,是再造大清的功臣,一番苦功下来,不仅没封王,没封公,却连“忠”的封号都讨不来,岂不郁闷?曾国藩死后,谥号是“文忠”,这是位极人臣的表现,不仅封了“文”,还表现了清廷的态度,曾是近臣信臣重臣。
那么一等忠勇侯是不是比一等毅勇侯大呢?答案是否定的,如果两个人其他条件一样,是可以同步上朝的,两者没有实质差别,差别主要是心理上和排位上的,但实际上除非毅勇侯有较硬的后台,否则一般毅勇侯要让忠勇侯,因为人家是信臣阿,说不定一句流言,去了菜市口,连庶民都当不了了呢。
自辛亥革命以来,**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,传统的封建等级制度早已随着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灰飞烟灭……
但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对封号知识进行一点粗浅的了解,也是对中国古代**、文化的一种尊重。
中国历朝历代封号相差很大,本文就一般的封号进行粗浅的探讨,不当之处,还请打家指点。
现在看到各行会中“义”字满天飞,那么“义”字在古代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?还有比“义”更高的封号吗?下面我们就一些常用作封号的字,进行一番研究:
“义”,古代对义字是非常崇敬的。所谓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,“义”都成了君子小人的分界点。所谓舍生取义,生命可以不要,都要去保全“义”,可见,孟子把“义”抬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。对君王来说,“义”更不是一个可以奖赏的封号,因为,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,君王的手下大臣无论立下了多么巨大的功勋,对君王来说都是“忠”而不是“义”,所以封“义”者,古往今来,少之有少,千古以来,似乎只有关云长一人可受此封。太平天国的封号比较滥,但也只是在天京叛乱,韦氏伏诛之后,欲把石达开之“翼王”升格为“义王”,石达开坚辞不敢受。
“忠”,如果常看二十四史,则无论封号谥号这个字都比较常见,也许大家以为这个字比较一般,其实大谬不然,能被封“忠”者,必为君王的近臣,重臣,信臣。二十四史是什么?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。能在里面留一笔的人都不是凡品。即便如此封“忠”者,在每朝来说也屈指可数。封号是什么?皇帝可能每天对不同的人说出许多“忠诚体国”之语,可是定了封号后,就等于皇帝每天对所有人都夸这同一个人“忠诚体国”一样,这是一种什么力量?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,背负一个“万古忠义”的匾额,明知事不可为,还是冲进天京城勤王护驾,一个“忠”字,寄托了君王多少的信任。
“毅”一般来说会把这个字封给文臣,武将也有受此封者,一般来说这个是表彰坚定不移的做成大事者。有始有终之意。
“勇”一般是表彰武将的封号,有军功者可受此封。
其他还有很多,像“英”字也是一个重要的封号,例如太平天国的英王是陈玉成,洪秀全器重他应该在李秀成之上,同时,君主的庙号中也有此字者,例如明朝“土木之变”中,兵败被俘的明英宗,可见此字也非同小可。另外,“文”“武”两字也比较特殊,帝王的庙号中经常用到,如魏文帝,魏武帝,宋文宗,明武宗等等很多,皇后中也有用的例如孝庄文皇后,在大臣中用到这两个字,必是位极人臣功勋卓著者,在先秦,可能没这么讲究,因为子路就曾经问孔子说:“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。”诸侯的大臣都能封“文”。
现在就拿曾国藩来分析一下,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后,清廷违背诺言,没有封王,而是封的一等毅勇侯,曾国藩当时很不满意,但也不敢稍有表示,因为封号已经很清楚了,毅勇表彰曾国藩文人带兵,却取得了不世的武功,在文武两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,但请注意,爵位中没有“忠”字,表明清廷此时还没有把曾国藩当成近臣信臣,对曾是有防备的。曾国藩功勋卓著,是再造大清的功臣,一番苦功下来,不仅没封王,没封公,却连“忠”的封号都讨不来,岂不郁闷?曾国藩死后,谥号是“文忠”,这是位极人臣的表现,不仅封了“文”,还表现了清廷的态度,曾是近臣信臣重臣。
那么一等忠勇侯是不是比一等毅勇侯大呢?答案是否定的,如果两个人其他条件一样,是可以同步上朝的,两者没有实质差别,差别主要是心理上和排位上的,但实际上除非毅勇侯有较硬的后台,否则一般毅勇侯要让忠勇侯,因为人家是信臣阿,说不定一句流言,去了菜市口,连庶民都当不了了呢。